🌞1955年,徐副部长私下将自己的名字写到了中将名单里,可没想到,刚写完不久,就被罗荣桓部长发现了!甚至,彭老总三次上门,要和徐立清谈谈,他都没有同意。
1929年,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19岁的徐立清加入农民自卫军,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土地革命的经历磨炼了他,共产主义信念照亮了他的前路。
1930年,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鄂豫皖苏区参加革命,很快积累了战斗经验。
他曾在红四军和红四方面军担任要职,参加过许多重大战役,其中包括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和红四方面军总卫生部政委。
长征途中,他带领的卫生部门全力救治伤员,为红军保存实力立下了汗马功劳。
西路军失败后,被俘的徐立清在狱中也没有放弃斗争,组织狱中党支部,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立清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曾是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新四军的重要干部,参与了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战争锤炼了他,让他成为经验丰富的指挥官。
解放战争期间,徐立清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和西北野战军都担任过要职,先后负责政治工作,曾任政治部主任和第六纵队政委。
在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的战斗中,他屡立战功,“血战屯子镇”更是展现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他率部进军新疆,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同时担任新疆军区政治部主任和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副书记,为新疆的建设和培养干部作出了重要贡献。
徐立清将军与毛主席、罗荣桓部长,共同建立统一全军干部管理机构。
1950年,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总干部部,以统一管理全军干部,毛泽东主席亲自点名徐立清参与这项工作,并任命他为总干部部副部长,徐立清到任后,立即着手开展工作。
他提出两条重要建议,一是调整总干部部的编制体制,精简机构,提高效率;二是扩大干部来源,打破山头主义,实现“五湖四海”。
这两条建议得到了毛泽东和罗荣桓的肯定和支持。
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徐立清始终坚持“知人善任”的原则,注重考察干部的德才表现,不搞论资排辈,不徇私情。
他慧眼识珠,大胆提拔了一批有能力、有担当的年轻干部,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1952年,全军干部定级工作开始进行,按照规定,徐立清的资历和贡献完全可以被评为正兵团级,但他自己却主动申请降职,还说明了原因。
罗荣桓和彭德怀都反对他的降级,彭德怀还亲自给他恢复了正兵团级的军衔。
徐立清首先做出的牺牲是放弃职位。
1955年,全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徐立清再次展现了他的高风亮节,按规定,他完全够得上上将。
但他却主动要求降为中将,并多次写信给中央军委和罗荣桓,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1956年,由于身体原因,徐立清的工作受到影响,他心里不踏实,主动辞了总干部部副部长的职务,想让更年轻更有干劲的人接班,这就是徐立清的“第三让”——让位。
虽然他的请求没有得到批准,但他以身作则的精神却感动了无数人。
徐立清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干部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全军干部的了解程度无人能及。
他熟悉每一位高级干部的履历和特点,就像一本“活字典”。
在干部任免工作中,他能够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不足,做出最合适的安排,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文革”期间,徐立清也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坚持原则,不畏强权,“文革”结束后,徐立清恢复了工作,继续为军队建设贡献力量。
他曾任济南军区政委,后又担任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央军委委员和成都军区第一政委等要职。
在新的历史时期,他继续发扬“知人善任”的优良传统,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他关心官兵生活,为老干部解决后顾之忧,赢得了广大官兵的爱戴和尊敬。
徐立清将军的“三让”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是共产党人初心本色的生动写照。
他的“三让”并非一时冲动十大配资排名,而是一以贯之的行动,是他几十年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