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治理的大舞台上,政协委员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为民服务的担当。2023年1月,来自教育界别的李晓娟、工青妇界别的郭新华、农业农村界别的陈学涛等委员十大正规股票配资平台,凭借各自的优势与专长,成立了委员个人工作室,开展各具特色的履职服务活动。
“工作室成立不久,各种服务还在完善,目前主要聚焦法律需求开展服务。这一平台的成立令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更加‘有形’,也更加有效,法律咨询、公证服务、法律宣讲三种服务受到界别群众欢迎。这种正向反馈与我们当初成立工作室的初心不谋而合。”郭新华委员表示。
郭新华正在检查学位分配工作机器
服务理念:“开门接诊+上门问诊”
“‘开门接诊’和‘上门问诊’理念,即主动倾听群众诉求,解决矛盾纠纷,提供便民服务。”郭新华表示。在理念落地方面,委员个人工作室也有自己的一套规章制度。工作室将接访时间确定为每月首个周六上午9时至11时,每次为期半天。委员们会根据电话、传真、信函及微信公众号上收集到的情况,选择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接访主题,例如教育、医疗、治安、养老等,并提前一周发布公示、电话等。座谈时,工作室的政协委员会邀请政府部门有关人士、相关专业人士共同听取群众心声,为其释疑、献计,针对当场无法下定论的问题,委员们会收集情况,并于会后向有关单位或部门反映。
在“上门问诊”理念落地方面,工作室会根据所掌握社情民意的轻重缓急,选取不同的题材在本年度完成现场专题调研,深度摸清现状,并与相关人士、部门商讨对策。针对向工作室反映过情况的群众,工作室将以电话、信函、电邮、微信等形式进行回访,重点情况将以实地走访形式进行回访,追踪事件进展,听取群众意见,以便督促落实、改进。
陈学涛在接待来访群众
自从“开门接诊”与“上门问诊”服务理念确定以来,工作室已经帮助不少群众解决法律问题。2023年7月,谭某来到工作室,向工作室委员咨询如何按叔公公证遗嘱接受新造镇一处房产。当前,叔公子女已移居香港,谭某非法定继承人,面临手续难题。工作室委员分析相关法律规定,建议谭某书面告知继承人并办理寄送函件保全证据公证,谭某随后顺利办理了继承手续;2023年9月,黎某来到工作室求助,据悉,黎某母亲已故,留下房屋一间,当前黎某和外婆都有继承资质,但外婆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一直在南村镇居住。这间房屋在新造镇空置着,故黎某向工作室委员咨询能否上门为其外婆办理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工作室委员在向群众核实其外婆实际情况后,立即让黎某着手准备公证材料,第二天,便与公证人员一同来到黎某外婆家,现场办理公证。“这种双重服务理念,可以让群众感受到‘委员在身边,有事好商量’的工作作风,有利于解决服务界别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促进了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郭新华委员表示。
服务手段:“公证+调解”,打造法律前沿阵地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接待群众公证法律服务咨询150多人次,受理公证业务15宗,办结15宗,出具公证书38份,为构建高质量基层治理新格局作出积极贡献。这些贡献离不开工作室委员的努力,他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探索“公证+调解”模式,打造“法律前沿阵地”协商品牌,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公证业务答疑等服务。“‘公证+调解’工作模式是一种创新的纠纷解决机制,通过‘繁简分流、诉调对接、无争议事实确认’等方式,切实解决双方矛盾,极大减少了司法资源的占用。”工作室委员表示。
工作室成立以来,接待群众关于公证法律服务的咨询,内容一般涉及股权、房屋等继承权,协议书、授权书等公证事项。工作室委员参与调解工作,始终依法客观调解,并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当事人分析利弊、答疑解惑、提供建议,使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更加理性。2024年3月,黎某来到工作室,他与前妻的离婚纠葛,因一套拆迁安置房而越发复杂。黎某渴望独占此房,为子女未来铺路;前妻则担忧回国后无处落脚,难与子女相聚。委员倾听双方心声,奔波于村委会与当事人之间,终寻得解决方案:前妻得村屋暂住,黎某得安置房安心。在工作室委员的公证下,两人的纠葛得以化解,家的温暖再次流淌。2024年7月,郭新华委员利用法律专业优势,通过面谈和电话调解方式,成功调解了王某姐弟因股权继承产生的家庭纠纷,消除了他们的隔阂和心结,加深了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并凭多年经验出具公证书,让亲情恢复温度。后来王某专门给郭新华打电话道谢,“感谢郭新华委员解开了我们姐弟之间多年的矛盾!”“公证调解家庭矛盾纠纷,既能在法律约束下解决问题,又能不伤害当事人之间的感情,相比诉讼具有解决矛盾‘轻缓’的独特优势,可以让当事人念及过往情分而‘化干戈为玉帛’”。郭新华表示。
服务延伸:开展“五进”活动,当好政策宣讲员
为了深入基层,反映民意,主动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通的工作,工作室还会定期开展进村居、进厂企、进机关、进学校、进家庭“五进”活动。委员们结合自身特点,发挥所在界别和团体优势,开展“送医疗服务、送法律咨询、送科普教育、送文化讲座、送慈善爱心”等活动,积极为扶贫助学、扶危济困、慈善捐助等社会公益事业作贡献。
李晓娟到崇德村走访群众
2024年12月4日国家宪法日当天,李晓娟、郭新华在新造公园开展“‘12·4’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活动现场,多名群众就婚姻家庭、劳动纠纷、遗产继承等问题进行法律咨询。委员们耐心细致地逐一解答,有针对性地提供维权指导建议,并对群众进行心理疏导,真正做到了“面对面”宣讲法律,“心贴心”服务群众。除此以外,捐资助学公益活动、进校园普法宣传活动、“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建设调研活动等一系列活动,都是工作室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重要表现。
下一步,工作室将继续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在打造“法律前沿阵地”协商品牌的同时,利用不同领域资源,发挥委员们不同界别优势,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更多“政”能量。
文:番禺融媒记者 杨岚
图:受访者提供